病例-病史摘要安全配资
男性,68岁,无明显不适;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
· 中心医学影像检查资料 ·
超声图像
脾上极低回声,范围约37mm×27mm
脾下极低回声,范围约26mm×20mm
脾下极低回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展开剩余86%超声所见: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完整,实质回声欠均匀,可探及两个低回声团,大小分别约37mm×27mm(上极)、26mm×20mm(下极),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
脾脏低回声(不排除脾血管瘤可能,建议结合增强影像检查)。
MRI图片
MRI图像所见:
脾脏不大,内见多发楔形,类囊形长T1长T2信号影,较大者约35×30×26mm,增强未见明显强化。
MRI印象:
脾脏多发异常信号灶,考虑脾梗死可能,请结合临床,建议随访观察。
脾梗死
脾脏的某一部分因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
概 述
脾梗死是指脾脏的某一部分因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脾动脉或其分支阻塞是主要原因,常见于心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等。脾梗死可为单发或多发,范围取决于血管阻塞的部位和程度。
脾梗死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具体发病率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但以下情况需警惕:房颤患者中约1%~3%可能发生内脏栓塞,其中脾梗死占内脏梗死的50%以上。镰状细胞贫血患者中,脾梗死常见于儿童(因反复梗死最终导致“自体脾切除”)。
病 因安全配资
1. 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心脏瓣膜病形成的血栓脱落。
2. 血液系统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白血病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3. 血管炎或动脉硬化:脾动脉狭窄或闭塞。
4. 医源性因素:如脾动脉栓塞术后的并发症。
5. 感染:如疟疾、伤寒等导致脾脏血管炎或血栓形成。
此病例患者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前壁陈旧性心肌梗塞及心尖部室壁瘤形成,故其脾梗死考虑为心源性栓塞导致。
临床表现
脾梗死的症状取决于梗死范围、速度和基础疾病:
1.典型表现:左上腹疼痛(突发持续性钝痛或剧痛,可向左肩(Kehr征)或背部放射。)、压痛及肌紧张。
2.全身症状:低热(坏死组织吸收)、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罕见,多见于大面积梗死或合并出血)。
3.隐匿性表现:小范围梗死可能无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慢性梗死可表现为左上腹不适或脾功能减退(如血小板增多)。
4.并发症:脾脓肿、假性囊肿、脾破裂。
诊断方法
脾梗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1.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检查。超声是首选方法之一,非介入式、便捷且可重复性强。增强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脾脏梗死灶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诊断脾梗死的金标准。增强MRI检查则能更准确地评估脾脏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梗死程度及预后。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常规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炎症反应及全身状况。此外,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检测也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栓栓塞的风险。
2. 病理检查:对于疑似脾梗死且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考虑行脾穿刺活检。然而,由于脾梗死患者常伴有脾脏肿大、质地变硬等病理改变,穿刺活检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应谨慎操作。
典型超声表现
脾梗死灶声像图表现为尖端指向脾门、底部朝向脾包膜的楔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有时低回声区可不规则。梗死灶边缘可见条带状高回声,称为“亮边征”,是脾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彩色多普勒:梗死区域血流减少或消失。
鉴别诊断
1. 脾海绵状血管瘤
脾实质内圆形或椭圆形不均质的高回声团,边界清楚,边缘欠光滑,内部呈无回声与强回声间隔。CDFI:内部可见脾动脉或脾静脉分支穿行或绕行。
2.脾淋巴瘤
淋巴瘤的局灶性病变是典型的低回声和少血供。偶尔中央坏死伴液化,病变可表现为无回声囊肿或类似脓肿。CDFI :内未见明显血流,周边可见绕行的动静脉血流。
3.脾错构瘤
大多数表现为单发的圆球形(偶可多发)、分叶状的实性结节,边界清晰,无包膜。内部回声多样,可伴囊性变和钙化。CDFI:多数内部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可表现为环状血流包绕瘤体并呈“树枝样”进入其中;少数血流稀少。PW可测得动脉及门脉样血流频谱。
预 后
1.小范围梗死:多可自愈,预后良好。
2.大面积梗死或并发症:需积极干预,可能遗留脾功能减退。
3.慢性病相关梗死:需长期管理原发病(如抗凝治疗)。
温馨提示:脾梗死虽不常见,但突发左上腹痛需警惕!超声检查能快速筛查,确诊后需遵医嘱治疗,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
治疗方式
脾梗死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1. 一般治疗:对于轻度梗死、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禁食、补液、抗感染等,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的效果受梗死范围、病程长短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且存在出血等潜在风险,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脾动脉栓塞术、脾动脉溶栓术等。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可能引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4.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脾切除术、脾部分切除术等。对于梗死范围广泛、脾脏功能丧失或合并脾破裂、腹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行脾切除术。然而,脾切除术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等并发症,因此应谨慎选择。对于梗死范围较小、脾脏功能尚可保留的患者,可考虑行脾部分切除术,以保留部分脾脏功能。
参考文献:
[1]宋 彬,严福华等.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第3版[M].
[2]刘瑞婷,何斌,华宝来,等.滤泡性淋巴瘤合并脾梗死一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0,13(03):300-302.
[3]赵宝魁,王恒伟.5例医源性脾梗死的病例报告及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21):166-169.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4.21.045.
[4]李向阳,任磊,梁瑞.阵发性心房颤动致脾梗死1例[J].人民军医,2021,64(03):258-259.
[5]解剖沙龙.脾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安全配资,2024.12.4
发布于:陕西省鸿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