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在长三角举办得如火如荼。据统计,7月至8月,常州旅游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4.5%,游客在地人均消费位居全省第一。专业平台预计,常州6个苏超主场全年将带动客流超20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15亿元。
“苏超”此厢热火朝天,另一边,“浙BA”也不甘示弱。比赛进入第五轮,9月14日,杭州胜庆元,金华胜湖州。比赛不仅带火了篮球,更带火了浙江各个城市的消费场景。根据浙江省体育局数据显示,第一阶段(7月6日至27日)“浙BA”共举办预选赛250场,赛事带动文商旅体综合消费6.03亿元。
体育赛事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已经显现,长三角各地都尝到了甜头,更想进一步做大做强,为赛事经济促消费添上一把火。
各地继续积极办赛,努力探索,赛事集中井喷。比如扬州的“暑期日历”就被各种赛事填满,2025年大运河城市(扬州)足球精英邀请赛、2025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等国际级、国家级赛事,江苏省空手道锦标赛等省级赛事都赫然在列。7—8月以来,扬州举办市级以上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近30项次。不仅如此,扬州还在探索本土品牌赛事,8月23日晚牛达人,扬州市城市足球联赛(简称“扬超”)揭幕战在高邮市文体公园体育场拉开帷幕。扬州人对“扬超”同样寄予厚望,首战第二轮门票开售仅18分钟便宣告售罄。
这个月,杭州人也被赛事刷屏了。在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杭州举办62场赛事,其中,7项为国际级赛事,10项国家级,另有省级3项、市级7项,其余35项则扎根区县。上海的9月至10月更是沉浸于体育赛事的狂欢之中,将有16项国际国内赛事将轮番上演,包括ATP1000网球大师赛、世界赛艇锦标赛、电竞联赛、MXGP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
当然,为了更好地鼓励办赛,长三角各层面的激励措施也在陆续出台,用真金白银引导赛事举办,解决赛事筹备资金难题。
比如市级层面,扬州市先后出台《扬州市体育产业发展扶持引导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设立百万元市级引导资金池,让更多运营主体有底气放手去争取高端赛事资源,推动众多品牌赛事落户。
省级层面,近日,浙江省体育局印发《浙江省赛事经济促消费激励举措》,通过精准激励,支持各地引进举办高规格体育赛事,聚焦人流推动赛事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举措》中提到,针对《浙江省引进重大体育赛事激励名录》中的项目,激励共分四档,分别最高给予8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名录外的项目按线下观赛人次予以激励支持;对浙江省重点培育的项目赛事,按线下实际参赛人数予以激励支持。
办赛之外,赛事的溢出效应也值得关注。不少政策鼓励将赛事与文化、旅游进一步结合,将体育赛事的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力。
比如近日,浙江省文旅厅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重点提到要创新发展赛会旅游。比如实施体育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赛事。精心办好“浙BA”等城市联赛,合力做强“跟着赛事游浙里”品牌。积极发展冰雪经济,打造更多具有市场辨识度的冰雪赛事和嘉年华活动。鼓励各地对引进的国际或国家级重大赛事、国际知名展会给予奖励。此外,发展“票根经济”、夜间文旅消费、交旅深度融合等方面,都提及体育旅游和体育消费。
以往,传统体育赛事与消费时常脱节,各地往往只关注体育的竞技功能,通过办赛完成任务,争夺金牌,最多展现一下城市形象,以门票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忽略了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巨大的二次消费的潜力。
但如今牛达人,从“苏超”和“浙BA”的实践就能看出,体育赛事正在扩大为一种“节日嘉年华”,通过赛场周边和城市内部的消费场景配套,赛事所带来的流量被承接和转化。通过一项赛事撬动全域消费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且势必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鸿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